清华主页 - 清华新闻 - 人才培养 - 正文

  • 915

刘桂生做客新人文讲座与大学生谈读书之道


清华新闻网4月29日电(学生通讯员 马海波)4月26日下午,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领域著名学者、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、87岁高龄的刘桂生先生做客第二届读书文化月专场暨新人文讲座,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以“时代·命运·读书——将对读书的爱,培育在心灵中,化作生命的营养”为题,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分享了自己早年的读书历程与感悟。

刘桂生做客新人文讲座谈。

刘桂生从对当下电视上传播的读书风尚的反思开场。他认为,电视上传播的读书方式只是针对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而言,而大学生应有更广阔的读书视野和目标。他结合清华校训,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为“自强”而读书、为“厚德”而读书的志向,在读书上做到“不忘本来,吸收外来,创造将来”。

他用自己的读书历程加以解释,读书对于他并不只是一个知识问题。首先,读书帮他克服了丧母之痛。刘桂生7岁丧母,内心极其孤独。当他读到《孤儿流浪记》,书中的故事紧紧抓住了他心,并获得了慰藉。其次,父亲把刘桂生的目光引向全世界。他记得父亲为他买的《世界的大河与文化》,从书中得知了德国的莱茵河。在周边人谈论反法西斯战争的时候,大人的话题和他的世界地理交合,也使他初步形成了从全世界格局分析问题的习惯。

刘桂生认为,大学生应该通过读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,提升与强化自我。只有把书读到心里,才能培育自己的底气,有了底气,才有骨气、志气、豪气、英气、雄气,以及孟子所说的“浩然之气”。他认为,大学生要通过读书发现新问题,从而提出独立见解,这才是进行创造性学术研究的前提。

刘桂生还介绍了自己阅读《唐人选唐诗:十种》的感悟并表示,历史是变化的,不同时代的人向回看的眼光总是在发生变化,在这个意义上,历史研究没有止境。只有通过读书,人们才可以培养审视历史本质的眼光。最后,刘桂生以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的一句对联送给到场师生“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。”鼓励大家好读书,读好书。

在互动环节,现场同学与刘桂生就陈寅恪先生的读书方法、清华大学的历史学传统、读书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
本场讲座为清华大学第二届读书文化月专场暨新人文讲座系列之(十七)“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”的第七讲,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、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。

相关链接:刘桂生,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,北京文史馆馆员,清华大学历史系、北京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,全国第一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,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。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、校务委员会委员,北京市第七、第八届政协委员,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客籍教授。曾应法国政府外交部邀请赴巴黎第七大学、第八大学、马赛第一大学、里昂第三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学。

供稿: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:姝婧 徐静

2017年04月29日 16:32:10

相关新闻

最新动态

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,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,电子信箱: news@tsinghua.edu.cn
Copyright 2001-2020 news.tsinghua.edu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